钱学森,这位震撼世界的科学家,以破除种种困难、毅然放弃美国优渥的生活升富策略,回到祖国投入火箭和航天事业的决心,成为无数科学家的楷模。然而,很少有人知道,他的女儿——钱永真,虽然继承了父亲的聪明才智,却在1980年代选择了留学美国,最终定居在了美国,甚至让儿子也成为了美国国籍。为什么父亲坚守的誓言是要将家安置在中国,女儿却选择了在异国他乡扎根?
1982年秋天,23岁的钱永真怀揣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录取通知书,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,目的地是旧金山国际机场。从小生长在父亲钱学森的光环下,她对航天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。记得小时候,家里常有穿着中山装的科研人员来往,耳边不时传来关于卫星轨道、火箭等陌生但激动人心的专业术语。尽管这些话题总是让她感到敬仰,但她内心深处一直希望能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刚到美国,钱永真就遭遇了同学们的调侃和揶揄。“你们中国的火箭数据,是用纸算出来的,还是用算盘算的?”这让她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挑战。她不禁想起父亲年轻时的经历——1935年,年仅24岁的父亲也曾孤身一人远渡重洋,初到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时,也听过别人的嘲笑,认为中国人学不好航空工程。但父亲没有退缩,他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别人一年的课程,并且取得了满分的优异成绩,这也狠狠打脸了那些质疑者。
尽管钱永真选择了看似与父亲的航天事业无关的教育学专业,但这个决定却深受父亲的影响。父亲曾经说过,培养人才比造火箭更为重要。正是这一理念,促使她在留学期间发起了“中美教育交流小组”,带领美国同学观看纪录片,分享自己在中国的教育经历,倡导两国教育文化的交流。
2015年,钱永真参加了在加州理工学院举办的“钱学森事迹展览”。会上,一位研究科学史的美国教授问她,为什么选择了教育领域,而不是像父亲一样投身航天事业。她微笑着回答:“我父亲在家里时,总是和科研人员讨论到深夜,桌上堆满了草稿纸。他常说,教育要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,这也是我选择教育这条路的原因。”
当年,许多人都以为钱永真会继承父亲的事业升富策略,毕业后回国报效祖国,但1988年,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——她选择留在美国,而不是回到祖国。面对外界的质疑,钱永真有着她自己的考量。她在美国安家落户,生儿育女,儿子也加入了美国国籍。对她而言,留在美国并非背叛父亲,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。
她始终坚持在家里说中文,时常给儿子讲述祖父钱学森当年如何在美国被无端扣押,讲述他五年艰难归国的故事。这不仅是为了让儿子记住家族的根在哪里,更是潜移默化地告诉他,只有通过学习科技,才能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钱永真并没有放弃父亲的精神,她积极推动中美民间的教育和科技交流。2018年,她邀请中国的航天专家与美国中小学生进行对话。活动中,她播放了父亲在加州理工学院求学时的影像,还展示了父亲回国后带领团队发射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珍贵历史画面。她鼓励美国孩子们向中国航天事业学习,也回应了那些对她“背离父亲道路”的质疑。她的行动表明,虽然她没有选择从事航天事业,但她依旧在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。
此外,钱永真还通过一系列活动和项目,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。她成立了“中美教育创新协会”,推动中美高校的合作项目,同时邀请美国学者到中国乡村学校支教。她多次强调:“我父亲通过火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,而我希望通过教育,让更多人了解中国。”这些行动不仅传承了钱学森家族的精神,也为促进中美民间的理解与合作贡献了力量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钱永真逐渐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家族精神的传承中。她带着儿子多次回到中国,让孩子亲身感受这份精神的力量。她告诉儿子,祖父当年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国,是为了让中国不再受欺负,而她选择留在美国,是为了让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。
2020年,钱永真的儿子在加州大学选择了能源工程专业。为了让儿子更深刻理解祖父的精神,她特意陪他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。面对馆内的火箭模型和手稿,她对儿子说:“你祖父用科技为国家捍卫尊严,而你学习新能源工程,是为了像他一样用科技为祖国贡献力量。”
钱永真通过不断地社会活动,推动着钱学森精神的传承。2022年,在纪念父亲诞辰111周年的活动上,她展出了父亲的私人信件和笔记,鼓励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注重原创,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东西。同时,她还推动了“钱学森青年奖学金”的设立,资助了中美两国青年学者在航天、能源等领域的科研工作。
钱永真从留学到定居美国,每一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。她选择通过教育建立起中美之间的文化桥梁,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风采。父女二人用不同的方式升富策略,展示了对祖国深沉的热爱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